冬病夏治顺天时 三伏天灸逆顽疾
发布时间:2017-06-28 00:00:00  来源:信息管理员    浏览次数:
       何为“三伏灸”
       三伏天是小暑和立秋之中特殊的日期,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、闷热的日子,每年入伏的时间不固定,中伏的长短也不相同,可以用“夏至三庚”这4字口诀来表示入伏的日期,即从夏至后第3个“庚”日算起,初伏为10天,中伏为10天或20天,末伏为10天。根据《黄帝内经》春夏养阳的原则,利用夏季气温高,机体阳气充沛,经络气血最旺盛的时机,在特定穴位施灸,药物更容易吸收,更容易激发经气,可调整全身阴阳、气血,为身体储备阳气,阳气充足在疾病好发季节则不易为外邪所伤。对于一些在冬季容易发生或加重的疾病,在夏季给予针对性的治疗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,从而使冬季易发生或加重的病症减轻或消失,我们俗称为“冬病夏治”。冬病夏治是我国传统中医药疗法中的特色疗法,是中医学“天人合一”的整体观和“未病先防”的疾病预防观的具体运用。。
天灸出自《针灸资生经》,因其不用艾火而局部皮肤有类似艾灸的反应,并且作用也非常相似,故名为天灸,又称自灸、敷灸、药物灸、发疱灸。具体是采用对皮肤有刺激性的药物敷贴于穴位或患处,使其局部皮肤自然充血、潮红或起疱。天灸既具达到温经散寒,疏通经络,活血通脉,调节脏腑功能的效果,又可改善临床症状,提高机体免疫力。
       三伏灸适应症:
      ●呼吸系统疾病:慢性支气管炎、支气管哮喘、过敏性鼻炎、各种慢性咳嗽、体虚易感冒等。
      ●消化系统疾病:消化不良、消化道溃疡、慢性结肠炎、慢性腹泻等属虚寒性的。
      ●运动系统痛症: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、强直性脊柱炎、颈椎病、肩周炎、颈肩腰腿痛、腰椎间盘突出、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等属虚寒的痛症。
      ●儿科疾病:支气管哮喘、反复咳嗽、体虚易感冒、厌食、腹泻、遗尿、消化不良、汗症等。
      ●妇科疾病:月经不调、痛经、白带异常、慢性盆腔炎等属虚寒者。
      ●普通人也可做天灸。普通人做天灸,可增强机体免疫功能,抑制过敏状态,提高抗病能力,达到防病的目的,这也是中医“上工治未病”的体现。 
     禁忌症
     1.急性发作期疾病。2.当天有发烧、咽喉发炎、肺部感染。3.孕妇。4.严重心肺功能不全、糖尿病患者。5.皮肤有长疱、疖以及皮肤有破损者。此外,2岁以下的小孩因皮肤比较娇嫩,敷贴容易引起感染也不宜进行敷贴治疗。
     注意事项
     中医特别讲究治养结合,要在饮食、生活上有所节制,不要贪凉,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,如空调适度、少吃冷饮、睡眠充足和情绪乐观。治疗期间,特别要注意以下几点:
     1. 着装:女士尽量不穿连衣裙、连身衣,最好选择深色、宽松衣物以免药膏弄脏衣服。
     2. 饮食:治疗不宜空腹进行,注意忌口“发物”:酸笋、鸡、鸭、烧鹅、牛肉、虾蟹、海产品、花生、芋头等,不宜吃生冷、辛辣等刺激性食物。
     3. 天灸药物具有一定刺激性,贴敷腧穴不宜过多,贴敷面积不宜过大,贴敷时间不宜过长,以免刺激过大。因个人皮肤耐受性差别,成人贴药时间以1-2小时为宜,小儿皮肤娇嫩,贴敷时间不宜过长,一般15分钟-30分钟。
     4.敷药治疗后尽量减少出汗、注意局部防水,避免凉水浴。
     5.本疗法会出现局部皮肤色素沉着、潮红、微痒、烧灼感、轻微红肿、疼痛、轻度水疱等反应,可自然吸收,无需特殊处理。如贴敷处有烧灼或针刺样剧痛或发红、起疱,可提前揭去药物。贴药后出现局部红晕属正常现象,可外涂皮肤软膏减少刺激。如出现水泡,应避免抓破感染,可外涂烫伤软膏。贴敷时间过长部分患者会出现范围较大、程度较重的皮肤红斑、水疱、瘙痒现象,应进行对症处理,及时到医院就诊。
     6.外敷药物须使用后妥善处理,不可内服,谨防儿童误食。
 
     灸法1:传统三伏天灸  灸法2:三伏雷火灸+天灸,灸法3:三伏雷火灸
 
     2017年我院“三伏天灸”时间为:
     伏前灸:2017年7月2日
     初伏灸:2017年7月12日
     中伏灸:2017年7月22日
     伏中加强灸:2017年8月1日
     末伏灸:2017年8月11日
 
     天灸地点设于:康复科治疗大厅
     咨询预约电话:2336696 2336030